南宫NG28近日,记者在山东日照莒县库山镇采访烟区绿色化生产工作时,日照市烟草专卖局(公司)的一位烟技员向记者抛出了这样一道有趣的问题。
是什么样的契机,让看似毫不相关的烟叶、玉米、肉牛、蚯蚓叠加在一起的?它们的叠加,又为烟区绿色化生产带来哪些新变化?随着采访的深入,记者找到了问题的答案。
如今,在库山镇部分地区,烟叶成熟采收后,会与当地药企提供的耐低温鲜食玉米新品种进行轮作。经过50天左右的生长发育期,玉米须和玉米秸秆达到可使用标准后便“各奔东西”:玉米须由药企收购,经过深加工后制成玉米须茶饮;玉米秸秆被制成青储饲料,由当地牧业公司收购,用于肉牛饲养。
肉牛饲养产生的牛粪同样有妙用。当地农户利用其开展蚯蚓养殖,成长达标后的蚯蚓被提供给药企用于药材制作。养殖蚯蚓产生的蚯蚓土南宫NG28,则可以用于烟田土壤改良,作为有机肥料供烟农种烟使用。
如此一来,一条包含土地、烟叶、药材、青储饲料、肉牛饲养、有机肥还田等关键词的大农业循环产业链就形成了。据了解,这样的“粮—烟—牧—肥”循环农业模式目前正在积累经验和持续优化中,以期更好地为农户增收拓展渠道,为绿色化生产探索更多可能。
绿色化生产是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。近年来,莒县烟区积极融入国家“双碳”战略,按照山东省烟草专卖局(公司)部署要求,在日照市烟草专卖局(公司)的统筹推进下,积极打造烟区产业综合体,进一步提高烟叶资源综合利用水平,助力烟区生态环境改善,提升烟田绿色生态效益。完善“粮—烟—牧—肥”循环农业模式,构建大农业循环产业链,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。
推动绿色化生产,首先要深挖“土”的资源,激发要素配置活力。莒县烟区充分发挥政府引导、村社带动作用,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主体,整合闲散土地,统一规划、统一管理,实行整建制流转,让“沉睡”的土地“转起来”“活起来”,为一体化推进绿色化生产夯实根基。
与此同时,统筹利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、生产扶持、惠农等政策性资金,实现“多个渠道引水、一个池子蓄水、一个龙头出水”,推动农业设施设备共享共用,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。
推动绿色化生产,还需要放大“特”的优势,探索产业组织模式创新。莒县烟区坚持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导,以村党支部为主体,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基础上,充分发挥集体经济体制优势和现代企业管理优势,推进强村共富公司建设。
在此基础上,各方共同推动,逐步形成“政府、共富公司、龙头企业、烟草部门”四方联动的特色产业组织模式,携手打通产、供、销渠道,走出助农增收新路。借由产业组织模式形成的“朋友圈”,各方能够在更为高效的协同中顺畅地推进和探索绿色生产“打开方式”,为烟区增“绿”提供组织保障。
推动绿色化生产,关键要优化“产”的标准,共构技术创新体系。莒县烟区坚持目标导向、问题导向、需求导向,聚焦广大烟农的急难愁盼问题,聚焦影响和制约烟叶绿色生产的阻碍点,勇于直面困难,善于破解难题,集聚各方资源,强化创新驱动,着力攻坚克难,持续推动烟叶与大农业标准共建、科技共研、创新共享。
依托日照烟草成果孵化基地,充分利用能够提供“一站式”服务以及致力于推广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装备的惠农服务中心等载体,莒县烟区始终把绿色作为发展底色,实行绿色防控、清洁生产统一标准化作业,探索构建以烟叶为主的绿色循环农业模式,着力展现烟区绿色发展新气象。
紧紧围绕绿色、生态、安全、优质的烟叶生产目标,莒县烟区积极建设高标准绿色防控示范区,全面推广绿色防控技术,逐步构建立体式绿色防控技术体系。同时,大力推广生物质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技术,提升绿色低碳精准烘烤技术水平。
此外,莒县烟区全面推广测土配方精准施肥,推行“一地块一配方一封签”的“肥料包”施肥管理方式,解决了传统施肥方式带来的烟株营养不均衡等问题。
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”为推进烟叶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,如今,莒县烟区正积极做绿色发展的实践者,努力让绿色成为烟叶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底色。